总有一句话能表达出你此刻的心情,无论是开心还是伤感的。
当前位置:中医药网|中华中医药网|中医理论|中医药常识 中医百科内容页

火麻仁

火麻仁

火麻仁

别名:麻子、麻子仁、大麻子、大麻仁、白麻子、冬麻子、火麻子、麻子线麻、山麻

性味:味甘,性平。

归经:归胃、脾、大肠经。

古籍:火麻仁古籍记载

补虚 滑肠 活血 润燥 通淋

火麻仁的功效与作用

润肠通便。用于血虚津亏,肠燥便秘。

用法用量:10~15g。

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

可润燥,滑肠,通淋,活血,滋养补虚;用于肠燥便秘,消渴,热淋,风痹,痢疾,老入、妇女产后血虚津亏,大便秘结,月经不调,疥疮,癣癞等症。

润燥滑肠,通便:润可去枯,肠胃干燥,应以甘润之物为主。火麻仁味甘,性最滑利,可润肠去燥,专利大肠气结便闭。大肠闭结不通,不宜推荡,也不能长久闭合,应润肺气,滋大肠,使其自行便利。用于肠燥便秘、消渴、大肠风热、小便不利等症。

通淋活血:甘能补中、益血,血脉复则积血破。火麻仁益血补阴,可破瘀血,非血药而有化血之液,不益气而有行气之用。用于痢疾、月经不调、疥疮、关节僵直、脱发、缺乳、难产、横生逆产、跌打损伤等症。

入脾滋阴:火麻仁甘平滑利,柔中带刚,能入脾滋其阴津,与白芍配伍,可脾胃兼治。

补虚劳,长肌肉:阴虚气弱者出汗不止,火麻仁调和阴阳二气,使风邪去而止汗,用于身体疲乏、骨节疼、羸瘦、面色苍白等症。火麻仁有小毒,过量食用炒熟的火麻仁可能中毒,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泻、四肢发麻等中毒症状,应及时就医。

火麻仁图片

火麻仁

火麻仁图片

火麻仁

火麻仁图片

火麻仁

火麻仁图片

火麻仁主治

用于气虚体弱及津液不足所致的肠燥便秘、消渴、风痹、脚气水肿、热淋、痢疾、月经不调、头疮、疥癖、烫火伤、丹毒等。临床多用于老年性便秘、产妇便秘、手术后便秘、尿路感染、中风偏瘫、口眼瞒斜、神经性皮炎、慢性湿疹等。

火麻仁现代药理研究

1.火麻仁有通便作用,能刺激肠粘膜,使分泌增多,蠕动加快,减少大肠吸收水分,而起泻下作用。
2.火麻仁有降血压作用。火麻仁乙醇提取物分别给麻醉猫及正常兔灌胃,半小时后均出现缓慢降压作用。
3.火麻仁有降血脂作用。
4.火麻仁可降低血清睾酮水平,并能减少精液中精子的密度,有一定抗生育作用。
5.火麻仁有致畸作用。火麻仁的石油醚提取物,能引起妊娠安全期雌性大鼠体重降低,阻碍生长,并使四肢畸形。

火麻仁成分

主含生物碱类成分,如胡芦巴碱、甜菜碱、胆碱等;尚含黄酮类、酚类、蛋白质及多种脂肪酸。具有缓挥、降脂、抗动脉粥样硬化、抗氧化、延缓衰老等作用。

现代药理研究,火麻仁所含脂肪油有润滑肠道的作用,在肠中遇碱性肠液后产生脂肪酸,刺激肠壁,使肠蠕动增强而有通便作用。火麻仁对麻醉猫及大鼠有明显降压作用,还可抑制大鼠血清胆固醇的升高。

火麻仁用法用量

日常用量:8~12g,打碎后用水煎服。

火麻仁的禁忌

大便溏泻者忌服。

脾胃虚寒、阳痿、遗精、带下者慎用。

孕妇忌用。儿童不宜用。

不宜超量使用。

本品畏牡蛎、白薇,恶茯苓,不宜同用。

本品含毒蕈碱和胆碱等,过量可致中毒,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,一般分为三型:即轻型,可见头晕、口干、乏力;普通型,多见头晕、口干、步履蹒跚呈酒醉状态、唇舌及手足发麻、抽搐、心悸、颜面潮红、结膜充血、瞳孔散大、心率加快,或血压暂时升高;神经精神型,除有普通型症状外,还可见多语、烦躁、喜怒哭笑无常,甚至嗜睡、昏迷、深浅反射减弱。

火麻仁选方

1、润肠通便:火麻仁、怀牛膝各10g,肉苁蓉、瓜蒌仁各12g,炒枳壳8g,升麻3g,郁李仁5g。用清水煎煮40分钟,趁温饮用。

2、治习惯性便秘、老年津亏便秘:火麻仁、紫苏子各10g,大米50g。将紫苏子和火麻仁研成细末,倒入温开水,用力搅拌,然后静置备用,待粗粒下沉时,滤出上层药汁,用药汁煮成大米粥。

3、治胃肠燥热、大便干结,小便频数:火麻仁、大黄各500g,芍药、枳实、厚朴、杏仁各250g。将以上6味中药研成细末,炼蜜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次10丸,每日3次,温水送服。

4、治虚劳、下焦虚热、骨节烦疼、肌肉拘急、小便不利、大便数少:火麻仁15g。研成细末,水煎,去渣,温服。

方一:治疗肠胃燥热,便秘胀痛

火麻仁、熟大黄各300g,厚朴、枳实、芍药、炒杏仁各150g,共研末,炼蜜为丸。每次6g,每日1~2次。

方二:治疗老人及妇女产后血虚津亏之便秘

火麻仁12g,肉苁蓉30g,当归、苏子各9g,水煎服。

方三:治疗脾虚,肠燥便秘

火麻仁、生首乌各15g,水煎服。

方四:热病后肠燥便秘

火麻仁15g,杏仁、柏子仁各10g,枳壳6g,水煎服。

方五:治疗妇女产后血虚便秘

火麻仁、生地黄各15g,当归、柏子仁各10g,水煎服。

方六:治疗老年人便秘或妇女产后便秘

火麻仁15g,当归、白芍、生地黄、枳壳各10g,水煎服。

方七:治疗大便秘结

火麻仁、大黄、枳实、白芍各30g,厚朴、杏仁各15g,共研细粉,炼蜜为丸,每丸重10g,每日服1~2次,每次服1丸,开水送服。

方八:治口渴,小便赤通

火麻仁200g,加水600ml,榨取汁服,每日1剂。

方九:治月经延期

火麻仁200g,桃仁30g。共研末,以熟酒100ml浸泡12小时,分2~3次服,每日1剂。

1.神经性皮炎和慢性湿疹

火麻仁馏油,治疗神经性皮炎和慢性湿疹,均有良好疗效。

2.术后大便干燥

火麻仁18g,杏仁、枳实各19g,炼蜜为丸,内服。

3.口眼歪斜

火麻仁30g,血竭12g,麝香2g。水煎服。

4.便秘

火麻仁10~20g,枳实10~20g,随证加减,水煎服。

5.大渴,日食数斗,小便赤涩者

火麻仁500g,水3L,煮沸三四次,取汁频饮。

6.痤疮

黄芪15g,当归12g,丹参12g,赤芍9g,丹皮9g,生、熟地各12g,枸杞子12g,黄芩9g,杭白菊12g,生甘草3g,知母12g,火麻仁9g。功效:气血双补、嫩肤养颜。有助于排毒,预防痤疮再生。

 7.通便饮

何首乌30g,肉苁蓉15g,玉竹30g,黄芪30g,当归10g,火麻仁30g,酒军(后入)10g,枳壳10g。水煎服,每日1剂,早晚分服。

8.通便丸

莱菔子106g,火麻仁100g,大黄20g,混合粉碎过筛得粉,以熟蜂蜜适量混匀成团膏状,制成3g/粒丸药,每次服1丸,早晚各1次,10天为一个疗程。

9益气润肠通便汤

黄芪30g,当归10g,生地、火麻仁各15g,枳实、厚朴各10g;气虚甚者加白术15g,黄精20g;阴虚甚者加麦冬、玄参各10g;肾虚甚者加肉苁蓉15g,何首乌10g;热结肠燥者加大黄10g(另包后下}。每日1剂,水煎2次,早晚分服,7天为一个疗程。

火麻仁日常食用方法

枣麻仁苏子粥

材料:火麻仁15g,紫苏子10g,粳米适量。

做法:前二者加水研磨,取汁分两次煮粥食。

功效:具有润肠通便的功效。

适应证:可用于妇女产后头昏、多汗、大便秘结,或老年人、体虚者之血虚津少、

肠燥便秘等症。

火麻仁凉茶

材料:火麻仁、芝麻适量。

做法:将火麻仁和芝麻用慢火炒至金黄色后,加水打成浆汁,用纱布隔渣,取汁煮至沸腾即可。

功效:具有润肠通便的功效。

适应证:可用于大病后期,津液干祜而致大便干结等症。

火麻仁栗子糕

材料:火麻仁10g,芝麻5g,栗子粉、玉米面各50g,红糖适量。

做法:将火麻仁、芝麻打碎,粉、红糖同入玉米面中拌匀,以水和面蒸糕。

功效:具有补益脾肾、润肠通便的功效。

适应证:可用于脾肾气虚之便秘等症。

通便减肥方

材料:火麻仁225g,黑豆375g,锸米500g。

做法:火麻仁去皮、捣碎,黑豆去皮、研末,加糯米做成饭团,如拳头大,蒸3~5小时后,停火冷却5小时,再取出,放于瓷器内贮存,每日服团。

功效:具有健脾益肾、利水通便、润肠减肥的功效。

适应证:可用于脾肾皆虚、津液失调所致的小便不利、大便干结等症。

黄芪火麻仁蜂蜜饮

材料:蜜炙黄芪20g,生火麻仁10g,蜂蜜15g。

做法:火麻仁打碎,黄芪切片,上两者水煎取汁,趁温热时兑入蜂蜜,拌匀即成。功效:具有补气、润肠、通便的功效。

适应证:可用于大肠癌、气虚便秘等病症。

火麻仁粥

材料:火麻仁20g,大米100g,白糖适量。

做法:火麻仁水煎取汁,加大米煮粥,待熟时调入白糖,再煮沸即成。

功效:具有润肠通便、滋养补虚的功效。

适应证:可用于邪热伤阴,或素体火旺、津枯肠燥所致的大便秘结、脘腹胀满、恶心欲呕等症。

火麻仁粳米粥

材料:火麻仁15g,粳米200g。

做法:火麻仁洗净、研末、去皮备用;粳米洗净备用。上两者煮成粥即可。

功效:具有润肠通便的功效。

适应证:可用于体虚肠燥、大便秘结等症。

火麻仁海带粳米粥

材料:火麻仁25g,海带20g,粳米200g。

功效:具有润肠通便、清热利水的功效。

适应证:可用于体虚肠燥、大便秘结等症。

火麻仁药用部位

为桑科植物大麻的干燥成熟果实。形态特征与生境分布一年生草本,高1~3米。茎粗壮直立,有纵沟,密生短柔毛,皮层富纤维,基部木质化。掌状复叶互生或下部对生,叶柄长4~15厘米,被短棉毛;小叶3~11片,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,两端渐尖,边缘有粗锯齿,上面深绿色,有糙毛,下面密被灰白毡毛。夏季开花,单性异株,雄花黄绿色,排列成长而疏散的圆锥花序,顶生或腋生,花被5片,雄蕊5个;雌花绿色,丛生叶腋,每朵花外有1片卵形苞片,花被1片,小,膜质,雌蕊1枚。瘦果扁卵圆形,灰褐色,有细网状纹,为宿存的黄褐色苞片所包裹。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粘质壤土都适于栽培。全国大部地区都有分布。

火麻仁选购保存

以籽粒饱满、种仁乳白色、富油性者为佳。火麻仁地道产地:黑龙江、辽宁、吉林、四川、甘肃、云南、江苏、浙江均有产,云南品质最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