总有一句话能表达出你此刻的心情,无论是开心还是伤感的。
当前位置:中医药网|中华中医药网|中医理论|中医药常识 中医百科内容页

广藿香

广藿香

行气化湿,消肿退黄 广藿香

别名:刺蕊草、土藿香、枝香、大叶薄荷、山茴香、水脷叶、排香草

性味:味辛,性微温。

归经:入肺、脾、胃经。

体质:痰湿体质

化湿 健脾 解暑 开胃 退黄 消肿 行气 止呕

广藿香的功效与作用

芳香化浊,和中止呕,发表解暑。用于湿浊中阻,脘痞呕吐,暑湿表症,温热初起,发热倦怠,胸闷不舒,寒湿闭暑,腹痛吐泻,鼻源头痛。

用法用量:3~10g。

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

可解暑、和中止呕、行气化湿、消肿退黄、和合五脏,健脾开胃;用于夏伤暑湿,胸脘满闷,呕吐泄泻,腹痛纳杂,感冒夹湿,伤寒头痛、恶寒发热、咳喘、心腹冷痛、反胃呕恶、气泻霍乱、脏腑虚鸣、遍身虚肿、口臭、口腔溃疡等症。

广藿香的功效与作用1、助消化

藿香中的挥发油有刺激胃黏膜 、促进胃液分泌、帮助消化的作用。

广藿香的功效与作用2、抗病毒

藿香中的黄酮类物质有抗病毒作用,从藿香中分离出来的成分可以抑制消化道及上呼吸道病原体—— 鼻病毒的生长繁殖。

广藿香主治

广藿香属于芳香化湿的药材,可治夏伤暑湿,胸脘满闷,呕吐泄泻,腹痛纳杂,感冒夹湿,伤寒头痛、恶寒发热、咳喘、心腹冷痛、反胃呕恶、气泻霍乱、脏腑虚鸣、遍身虚肿、口臭、口腔溃疡,还有产前、产后气滞血瘀刺痛及小儿疳积,对霍乱、疟疾等也有很好的防治作用;且有抗菌作用,可外用治疗疮伤和刀伤流血。另外,其气辛能通利九窍,阻止外邪内侵,有扶助正气之力,加上体轻性温,专养肺胃。现代常用于急性胃肠炎、胃肠型感冒、中暑等。亦用于多种致病性真菌感染,如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、手癖、足癖等。

广藿香成分

主含挥发油,油中含百秋李醇、广藿香醇、西车烯、α-愈创木烯、α-广藿香烯等;尚含黄酮类成分等。具有抑菌、钙括抗、调节胃肠功能、止咳、平喘、抗炎、镇痛等作用。

现代研究,广藿香水煎液有抗真菌、抗病毒、抗钩端螺旋体作用。水提物有钙拮抗作用。挥发油能刺激胃粘膜,促进胃液分泌,促进消化功能,对胃肠有解痉作用。广藿香酮有防腐和广谱抗菌作用。

广藿香用法用量

饮食养生剂量:6~10克。1、代茶饮藿香做成茶饮既可解暑热,又能助消化,还能预防夏季感冒。2、署湿型感冒藿香叶25克放入煮锅内,加入适的清水,煮沸,加入白糖5克,每天服三四次。以此代茶饮之,可扩张微血管,抗菌消炎,对于肠胃神经有镇静作用,并能促进胃液分泌,增强消化能力。3、辛散邪气把藿香50克(鲜者加倍)剪碎,放入烧瓶内,加入清水适量,盖上瓶盖,连接上冷凝管对烧瓶加热,烧沸后收集蒸馏所得的芳香水即成藿香露。鲜藿香代茶沸水冲饮,可做清署饮料。

广藿香的禁忌

阴虚火旺、舌绛光滑者、邪实便秘者以及胃弱、胃热作呕的人不宜使用。

广藿香的茎会耗气,使用时应注意。

藿香叶偏于发表,藿香梗便于和中。

孕妇慎用。

不宜超量,久服。

广藿香选方

1、外感风寒

组成:到手香15.0克  紫苏叶11.3克  陈皮9.4克  生姜3.8克

用法:水煎20分钟,分2次服用。

2、预防中暑

组成:到手香11.3克  甘草3.8克

用法:滚水冲泡当茶饮服。

3、口臭

组成:到手香叶11.3克

用法:滚水冲泡含漱口,每日数次。

4、急性胃肠炎

组成:到手香叶15.0克(后下煎) 制半夏9.4克  陈皮9.4克  佩兰11.3克

用法:水煎2次服用,或煎20分钟服用。

5、胎动不安、气不升降、呕吐酸水

组成:到手香5.6克  制香附5.6克  砂仁15克  陈皮3.0克

用法:共研细末,加盐少许,滚开水冲泡,随意服之。

6、夏季感冒暑湿、呃逆不止

组成:到手香11.3克  佩兰9.4克  香薷5.0克

用法:将三味药装入茶杯内,冲泡沸开水,杯盖盖好,10分钟后当茶饮。

7、喉咙肿痛、咳嗽、发烧

组成:鲜到手香叶600.0克  冰糖250.0克

用法:先将鲜到手香水洗净、晾干,完全无水分后,放进瓶内,加入冰糖,封盖,10~15日后,即可启封。每次饮原汁30.0~100.0毫升,每日2~3次。

8、中耳炎

组成:鲜到手香汁1~2滴

用法:滴入患耳处。

广藿香日常食用方法

藿香苏叶鸡蛋汤

材料:鸡蛋2个,广霍香叶30克,紫苏叶130克

做法:1、广霍香叶、紫苏叶洗净;鸡蛋入油锅中煎好。2、所有材料一同放入瓦锅内,加适量清水,用大火煮沸后,再转小火煮20分钟,调味即可。

养身功效:祛暑解表,化湿和中。对暑湿感冒、恶寒发热、头痛无汗、恶心欲吐、腹痛泄泻等都有疗效。

广藿香药用部位

广藿香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的枝叶干燥部分。

广藿香选购保存

广藿香以茎粗、结实、断面呈绿色、叶厚柔软、香气浓郁、味微苦者为佳。须置于阴凉通风干燥的地方保存,以防受潮霉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