总有一句话能表达出你此刻的心情,无论是开心还是伤感的。
当前位置:中医药网|中华中医药网|中医理论|中医药常识 经络位置图内容页

公孙穴的准确位置图图解

公孙穴

健脾和胃,理气化湿,调和冲脉(根据其穴性,主要用于西医学中的胃痛、胃胀、呕吐及心胸闷胀)。

公孙穴

公孙穴的准确位置图

公孙穴功效与作用

公孙归属足太阴脾经,为足太阴脾经之络穴,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,通冲脉。木穴具有健脾和胃、理气化湿、调和冲脉之作用,为脾胃、胸膈、腹部疾病常用穴。

本穴首见于《灵枢•经脉》。“公”,众也,支属之总汇也;“孙”,嗣续也,又顺理也,犹如支系之丝络也。《灵枢•脉度》:“支而横者为络,络之别者为孙”,故名。

公孙是统领全身的穴位,出现在人体胸腹部的所有问题,例如腹胀、不明原因的腹痛、心痛、胃痛、胸痛,都可以通过按压公孙穴得到缓解。经常按摩公孙穴,也是 养生保健的核心。此外,像婴儿初生、胎毒未尽,或者在换乳的时候,脾胃没法适应新的食物,腹泻、便秘等现象,除了要尽快送医院检査,还可以同时按压公孙穴。

(1)公孙是治疗脾胃同病之要穴。本穴是脾经的络穴,通胃经,联系着脾胃二经之经气,一穴可治两经病,故可治疗脾胃同病,用之有健脾和胃,理气化湿的作用。临床常用于治疗胃痛、腹胀、呃逆、嗳气、呕吐、腹泻、消化不良等脾胃病,尤其对急性胃痛、呕吐有良好的疗效。如早在《针灸大全》中载有:“九种心痛;痰膈涎闷;脐腹胀满,气不消化;胁肋下痛,泄泻不止,里急后重;反胃吐食。”临床常与足三里、中脘、内关合用,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。

(2)公孙是调脾之常用穴。本穴是脾经之穴,脾统血,主运化,故用之能治疗脾不统血之月经病、带下病等妇科之疾;冈脾主运化的功能,当脾失健运,水湿内停导致水肿、黄疸、嗜卧等相关疾病用之可效。

(3)公孙是胃心胸疾患之要穴。本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,通冲脉,冲脉为病,逆气、里急。也就是说冲脉发生病变,则气上逆而腹中有胀急不舒的感觉,表现为心痛、心烦、胸闷胁胀、腹痛里急。临床常与内关合用,故有“公孙冲脉胃心胸,内关阴维下总同”之经典运用。

公孙穴主治

胃痛  呕吐  腹泻  胸闷  胃脘痛  肠鸣  泄泻

(1)脾胃病:胃痛,腹痛,腹胀,腹水,呕吐,饮食不下,肠鸣,呃逆,痢疾,腹泻。

(2)心胸病:心烦,胸闷,胸痛,奔豚气。

(3)其他:如失眠,嗜卧,发狂妄言,水肿,月经不调,崩漏带下,肠风下血,足跗肿痛,足趾麻木等病症。

公孙穴的准确位置

属足脾经经脉的穴道,位于人体足内侧缘,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。

直刺0.5〜1寸。临床以平补平泻法为常用,可灸。

公孙穴位置取穴

正坐,将左足翘起放在右腿上。将另一侧手的食指与中指并拢,中指位于足内侧大趾的关节后,则食指所在位置 即是。

公孙穴按摩方法及功用

按摩:用大拇指指尖用力掐揉。

大拇指弯曲,指尖垂直揉按穴位。每天早晚各揉按1次,每次揉按1〜3分钟。

治疗功用:健脾益胃,通调经脉。

公孙穴配伍及功效作用

风湿性心脏丨病配伍穴位:少府穴、内关穴、大陵穴、公孙穴、三阴交穴

疾病概述:中医学认为风湿性心脏病多属于“怔忡” “喘证” “水肿” “心痹”等范畴。其病机主要是风寒湿邪内侵,久而化热或风湿热邪直犯,内舍于心,乃致心脉痹阻,血脉不畅,血行失度,心失所养,心神为之不安。

按摩顺序与技法:依次按压手部少府穴、内关穴、大陵穴,每穴按5分钟;接着按压脚部公孙穴和三阴交穴,每穴按5分钟。

其他病症配伍穴位

胃痛丨配伍穴位:足三里穴、滑肉门穴、太白穴、公孙穴

月经不调丨配伍穴位:滑肉门穴、三阴交穴、肾俞穴、命门穴、公孙穴

(1)公孙配内关治疗胃、心、胸疾病。

(2)公孙配肾俞治疗先兆流产。

(3)公孙配太冲治疗肝胃不和之证。

(4)公孙配承山治疗痔疾。

(5)公孙配天枢治疗腹泻。

(6)公孙配足三里、梁门治疗胃痛、吐酸。

(7)公孙配束骨、八风治疗足趾麻痛。

公孙穴禁忌

针刺时应紧贴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缘进针。

公孙穴古籍摘要

(1)《针灸甲乙经》卷十一:凡好太息,不嗜食,多寒热,汗出,病至则善呕,呕已乃衰,即取公孙及井俞。实则肠中切痛,厥,头面肿起,烦心,狂,多饮,不嗜卧;虚则鼓胀,腹中气大满,热痛不嗜食,霍乱,公孙主之。

(2)《针灸大成》卷六:主寒疟,不嗜食,痫气,好太息,多寒热,汗出,病至则喜呕,呕已乃衰。头面肿起,烦心狂言,多饮,胆虚,厥气上逆则霍乱,实则肠中切痛泻之,虚则鼓胀补之。

(3)《医宗金鉴》:公孙穴主治痰壅胸膈,肠风下血,积块及妇人气蛊等证。

(4)《标幽赋》:脾冷胃疼,泻公孙而立愈。

(5)《备急千金要方》:腹胀,食不化,臌胀,腹中气大满,肠鸣。

(6)《针灸大全》:九种心痛;痰膈涎闷,脐腹胀满,气不消化;胁肋下痛,泄泻不止,里急后重;反胃吐食。

(7)《八脉八穴主治症歌》:九种心痛涎闷,结胸反胃难停,酒食积聚肠鸣,水食气疾膈病,脐痛腹痛胁胀,肠风疟疾心痛,胎衣不下血迷心,泄泻公孙立应。

(8)《灵枢•经脉第十》:足太阴之别,名曰公孙,去本节之后一寸,別走阳明;其别者,入络肠胃。厥气上逆则霍乱。实,则肠中切痛;虚,则鼓胀。取之所别也。

(9)《席弘赋》:肚疼须是公孙妙,内关相应必然廖。